辨方证不同于辨证
来源:泸州新闻网 日期:2022-08-10 阅读:辨方证不同于辨证
编者案:中医证和方证的内涵是什么?辨方证论治和辨证论治的辨别在哪里?这些问题在中医学术界争辩已久。本版近来连续刊登了系列有关经方方证对应临床应用的文章,反响良好。有一些读者投稿本报对上述问题提出见解,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熊兴江就是其中的1名。他论述了近年来学术界对上述问题的一些看法,并探访了方证对应的内涵,得出了辨方证论治和辨证论治是两种不同辨治体系的结论。欢迎广大读者就以上问题发表看法,文体不限,字数在2500字以内。
近来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刊登了大量有关经方方证临床运用的文章,读来使人耳目一新,受益不浅。自从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将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特点和优势约定俗成以后,中医学在临床、教学、科研上均有了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辨证论治模式最为强调的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病机用药思想渗透在现今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同时,业内对辨证论治以外的疾病辨治思维模式却逐步淡化。其实,在中医学经典著作中蕴藏着另外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疾病辨治体系方证对应。
对方证对应的几种不同认识
方证对应,又名方证相对、方证相应、方证照合、汤证辨证、方剂辨证、方证辨证等,一般认为是指方药与病症和病机之间存在着契合对应关系。对方证对应中证内涵的不同认识是现前争鸣焦点所在。目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证是病机意义上的,是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特性,是一种具有多环节、多层次病理生理特点的时空模型,是疾病状态下的机体阴阳、脏腑、气血紊乱的综合反应。在中医证型中,各症状的出现并不是一定,而是随机的,加之目前中医症状尚没法准确量化,难有客观标准,使中医的证具有相当的模糊性。
另外尚有一种观点主张证是症状,是诊断的根据凭证。如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教授认为方证是以方为名的证,方证就是用方的指征与证据,这个证是以人的外在表现为根据。古代的方证就是用望、闻、问、切搜集到的患者的外在表现,方证的着眼点是人而不是病。其内涵可以是西医所说的病,也可以是某种综合征;可以是中医的证,也可以仅仅是某个症状,其实不局限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也不是与辨病医治相对立的一个疾病单位,而是一种与诊断用药浑然一体的辨证模式。它朴实而具体,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单位。
张文选认为证是方证中的特点性症状,指出作为患者临床表现的症是客观存在的临床事实,症能够反应疾病的本质,人们所说的《伤寒论》的方证,其证字其实就是症状的症,《伤寒论》六经提纲辨六经病脉证并治的证也是指症,为了避免与《中医基础理论》所说的证与辨证的概念混为一谈,还建议将伤寒学界所谓的方证改称为方症,且辨方症论治体系概念,也统一用症,而不用证。
由于对证的内涵认识见仁见智,因此业内对方与证之间的对应关系认识分歧较明显。有学者认为方证对应关系可能是方与证之间的适配性或关联性,即方证相干,表现为多个或某类方剂医治某一病证在不同程度上显现疗效;还有学者认为是一种直接对应与间接对应关系,直接对应是方剂主治证候与患者病症表现的对应,间接对应是方剂之理法与证候的理法(病机治法)相统一。方证相应的关键是主要的、关键的病机层面上的对应,方剂所治病证有一定的病机,证候中的病机应与方剂所针对的病机吻合方能取效;还有学者认为是指病势、病位、病情、病性对应,方证对应关系遵守定位同步原则、定势同步原则、定量同步原则以及定性相异原则;最后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方证对应是方剂与特点症、证据、指征的对应,在临床上不管患者的病症多么扑朔迷离,只要能发现某一方症状的特点性表现,就牢牢捉住这1特点性表现,确定为某方症状,径投该方予以治疗。
自体干细胞移植后能活多久龙根生细胞治疗无精症干细胞生物技术